视友科技

传播脑科学知识,传授神经科学理论,帮助人们用科学知识锻造优秀大脑,追求幸福生活!

如果焦虑、抑郁,你可以冥想

脑波观心测量出焦虑、抑郁或睡眠质量低,你不会不知所措,因为除了脑波检测,Egox还能带你做脑电生物反馈冥想。

冥想,是一项有大量实证研究支持的头脑练习,大量神经科学研究发现,冥想对提升注意力和降低焦虑具有帮助作用。

健身、跑步等关注的是生理机能的健康,冥想关注的是精神状态。在这个每个年轻人都会面临身心挑战的时代,精神层面的“锻炼”一定是必须的。在将“冥想”这个在目前来看相对生僻的词语推向大众市场时,大家都在强调“心理机能”。

有数据显示:在中国,目前约有1600万需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,8000万需服药治疗的心理疾病患者,2.5亿需心理咨询的心理障碍人群以及7亿需要心理帮助的心理亚健康人群。

同样的,心理产品也需要找到那七个亿需要帮助的亚健康人群,用一个清晰的产品策略解决这部分人的核心痛点。

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,竞争压力、财富标准、成功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变,现代年轻人与日俱增的焦虑感是显而易见的。

用冥想来缓解焦虑,就像用健身来解决肥胖。如果将心理治疗、咨询类比为专业运动,冥想和助眠音频就像室内健身操。

在欧美,真正火起来的是一种名为“正念”(Mindfulness)的冥想技术。

苹果在iOS 10的健康功能中加入了正念板块,以正念为关键词的Headspace也成为了排名第二的冥想App。

“正念”得到了神经科学实证研究支持,完全脱离宗教和传统文化,强调实践和效果,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善想法、心态以及处境。

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,东方宗教的神秘色彩仍旧是冥想在当地市场走红的加分项。

总的来说,当我们观察欧美市场时,有两大特性是目前国内并不具备的:

首先,国内缺乏欧美社会对于东方宗教的推崇。

Calm、Headspace等超级应用的诞生和硅谷大佬们的带动作用分不开。

早在 2015 年,便有大量文章开始讨论“冥想是乔布斯的灵感来源”。标杆作用下,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冥想 App、社群及相关服务。

冥想出现在欧美国家时,本就带着东方神秘色彩,与反文化运动密切相关。

一些宗教概念的生活方式在海外已经被大众接受、普及。

但在国内,大众对冥想存在一些固有认知,甚至会直接对等于“打坐”、“发呆”、“念经”,很难与宗教完全脱离开,这极大限制了冥想的发展。

 其次,国内的人均精神卫生支出水平也和国外不同。
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,高收入国家能够达到 59 美元,但中国目前不足 2 美元。

长期以来,国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不高,也不太愿意为其消费。

因此,如果冥想需要在国内走进大众视野,必须以科学化、生活化、适配年轻人的产品形态出现,与神秘学和宗教挂钩很难做大。

根据The National Business Group的调查,美国有22%的公司从2016年开始为员工提供冥想类训练,另外21%计划在2017年增加这类训练。

Calm和Headspace分别拿下了联合利华、Adobe、LinkedIn、普华永道、三星的订单,还和American Airline、JetBlue、Delta等达成合作,在航班中植入冥想课程。

稳定的市场需求下,线下也同样有新机会。

对标海外市场仍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参考,为什么是Calm和Headspace成为头部应用?

先来看成立更早的Headspace,它也更早获得资本认可,2017年便达到了2.5亿美元估值。

Headspace有一个突出的特点:课程连续性很强,用户必须在学习完一系列课程后才能解锁下一课程,使用游戏化方式激励用户完成。

Calm则是在2017年底获得APP store年度最佳应用后迎来了加速发展,并于今年年初跻身独角兽行列。

在冥想课程方面,Calm设置了许多不同主题,明确课程功效性。

比如“7 days of focus”、“7days of Hapiness”和“Deep Sleep”等,帮助用户解决专注力、幸福感和睡眠问题。

与Headspace相比,Calm的内容更加丰富、泛化,除了冥想课程外,还包括自然音乐、睡前故事等,也邀请了许多知名明星或配音师为其配音。

Calm甚至曾表示,大约一半的用户主要将其用作睡眠应用而不是冥想应用。

虽然国内的冥想内容还在沉寂,但Calm出现的同时,专注“睡眠市场”的小睡眠和蜗牛睡眠都同时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。

前者全网用户量有7000万,后者则依靠App获得了3000万用户。这也验证了大众对此类服务的需求。 

对心理亚健康人群来说,睡眠问题是一个最显性、最会被社交分享的表征,睡眠场景也最具有高频、刚需的工具属性。

小睡眠创始人邹邹表示:像小睡眠这样的安眠音频服务的是大众化的场景,需求非常显现,效果也比较明确,从“解决问题”出发,更有可能快速获客。

在她看来,睡眠+冥想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产品布局,前者服务大众市场,后者服务专业人群。

而在小睡眠看来,冥想只是一个小类目,国人还有改善情绪、考试减压、婚姻焦虑等更多实际的问题继续解决,每个需求背后都是个大机会。

毕竟,在日渐焦虑的时代,谁都需要解药。

 本文作者詹妮妮、梦悦,转载自微信公众号“36氪”(id: wow36kr)。中国领先的新商业媒体,提供新锐深度的商业报道。

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原作者、影视截图和视觉中国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存在问题,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,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。

 


评论